日前,在福建省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現場會上,東山縣濱海旅游廊道獲評2022年度福建省最美鄉村“!甭。
東山縣地處福建南部沿海,是福建省第二大海島,總面積243.4平方公里,人口22.17萬。近年來,東山縣委、縣政府落實關于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結合“國際旅游島”戰略,從“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四個方面大力發展高品質農村公路。2022年,漳州市東山縣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創建單位。
鋪就鄉村振興幸福路
車輛駛入東山縣下西坑村,縣道X562前銅線穿過村莊,延伸到下西坑路島交通碼頭?h道開闊平坦,鮮花綠植簇擁在道路兩旁。正值開春,漁民在碼頭上下作業,裝載活鮮的貨車從這里駛出,全年水產品年產量達4000噸。



下西坑村有著省級“水鄉漁村”、旅游特色村和“綠盈鄉村”等美名,慕名而來的游客年均30萬人次。
過去,銜接碼頭與城鎮中心的只有水泥村道。為進一步打響“生態水鄉、休閑漁村”名片,前樓鎮下西坑村委會響應縣委縣政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農村建設品質提升工作,投資200萬元,將前銅線下西坑段0.923公里長的原水泥路面升級為瀝青路面,并于2022年春節前建成通車。
一條好路,三分建、七分養。前銅線下西坑段常年面臨海水侵蝕、海風肆虐,公路養護成了重中之重。
得益于東山縣全面實施“路長制”,建立健全“地方為主、行業指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聯動機制,有效整合交通執法、交警、城管等執法部門的職權形成合力,開展定期巡查和日常監管,路產路權得到了有效保障。
目前,東山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為436.253公里,其中農村公路為380.587公里,農村公路路網面積密度155.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路網人口密度為17.58公里/萬人,真正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
串聯海洋經濟新格局
下西坑村的“四好”公路輸送鮮美魚蝦奔向全國各地,位于東山縣城區以東的蘇峰山聯絡線,因其“半邊山崖、半邊!钡膲衙谰吧盎鸪鋈Α。
作為東山生態環島公路的支線,蘇峰山聯絡線長8.53公里,路基寬9~12米,雙車道,瀝青混凝土路面,等級標準為三級公路,配套步行道、觀景臺、服務區、停車場等旅游觀光設施,總投資2.43億元。該項目于2016年建成通車,成為東山一大“網紅打卡點”,這座藍色小島逐漸走進大眾視線。
東山縣交通運輸局規建股股長陳奇琳介紹,該路段以生態景觀保護、利用、再造與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著重圍繞“生態、低碳、景觀、文化”的理念進行設計和建設,充分體現東山濱海景觀特色。
“四好農村路”,建好是基礎,管好、護好是保障,運營好是目的。
據介紹,東山縣做足“公路+”文章,打造“農村公路+產業”,助推重點產業集群和各港口碼頭做大做強;打造“農村公路+文化”, 整合谷文昌紅色文化、關帝文化、黃道周文化,形成“三公”文化旅游研學專線;打造“農村公路+旅游”,聯通東山縣“一海九灣七基地”的旅游海島布局,助推文旅康養業態融合;打造“農村公路+體育”,蘇峰山公路成為半程馬拉松賽、自行車聯賽等大型體育賽事的主賽道。
2022年東山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79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90元、增長9.2%。全縣接待游客超53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60億元,均增長12%以上。
一路通,百業興!八暮谩惫蜂伨涂登f道,東山島“藍色經濟”風生水起正當時。(記者 李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