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rafsn"></tr>

  • <code id="rafsn"><nobr id="rafsn"><track id="rafsn"></track></nobr></code>
      <th id="rafsn"><address id="rafsn"><span id="rafsn"></span></address></th>
        <big id="rafsn"></big> <code id="rafsn"><small id="rafsn"><track id="rafsn"></track></small></code><strike id="rafsn"><video id="rafsn"></video></strike>
      1. <big id="rafsn"></big>
        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閩商雜志】來了!全國首個!“中國海運之鄉”平潭島又牛了

          2月17日,平潭綜合試驗區國際海運船東協會在福建平潭召開成立大會,意味著全國首個以閩籍中資為背景的國際方便船東協會正式落地平潭,平潭海運也將迎來新發展。

          據介紹,方便旗是指一國的船舶在另一國登記取得船籍后,所懸掛的表示其船籍的國旗。掛有方便旗的船舶,受所屬船旗國的管轄和保護。

          中國海運之鄉

          平潭地處臺灣海峽與海壇海峽之間的突出部,地理位置優越,是著名的海運之鄉。相較于392.92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平潭海域面積達6064平方公里。平潭島不僅是東北亞和東南亞兩個經濟板塊的連接點,還是環海峽經濟走廊和海峽兩岸經濟圈的中心島嶼,是海上商品集散、?、轉運的樞紐。

          在古代,平潭島封閉落后,“四面阻海,非舟不通”。然而,“靠山吃山,靠海吃!钡钠教度烁矣诤秃Q蟠蚪坏,利用海洋優勢發展運輸業。據資料顯示,平潭有史記載的船渡可追溯至唐朝,清朝時期,平潭渡口劇增,潭城、蘇澳、旗竿尾等10多個口岸均有渡船往來。

          1929年,平潭船商集資創建了“通建航運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客貨輪3艘,定期定點航行省內外。

          改革開放以來,海運業由國營、集體企業經營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以自愿組合、合伙投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為主要模式的海運聯合體。

          海的兒女,勇敢無畏。平潭人硬是靠著“一柄櫓漿下大洋”,讓肇始于平潭的海運業遍及全國各大港口,稱為全國“海運大縣”。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范圍內的平潭籍船東近200家,船舶近1200艘,運力近1800萬載重。

          其中,在平潭注冊的船舶589艘,運力達591萬載重噸,連續6年居福建省各地市首位;萬噸級以上船舶160艘,運力387萬載重噸,占總運力的65.6%。

          據平潭船東協會統計,平潭海運業的發展帶動了3萬多名船員、船務公司管理人員的直接就業和10多萬人在海運上下游產業鏈的間接就業,每年為3萬多戶海運企業投資者創造100多億元的經濟收入。

          對臺區位優勢

          臨海而生,向海而強。平潭距離臺灣新竹僅68海里,具有發展閩臺海運的先天優勢,是大陸唯一的對臺綜合試驗區。

          盈盈一水深,遙遙兩岸情。近年來,平潭綜合實驗區依托開放口岸,暢通人貨往來通道,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2011年11月,平潭島臨時開放平潭口岸澳前港區,“海峽號”首航臺灣本島,開啟兩岸海上直航新通道,2014年7月平潭口岸澳前港區正式對外開放,2019年4月金井港區正式對外開放,至目前已形成多條閩臺直航穩定航線。

          2017年12月,萬噸級貨物滾裝船“臺北快輪”投入平潭至臺北航線,為閩臺貿易開啟一條穩定高效的貨物通道。通過該航線,大陸進出口貨物經平潭口岸可快速通達臺北港,并通過臺北港國際干線船舶或臺北桃園國際機場轉至世界各大海港及各大空港,實現進出口貨物的“海海聯運”和“?章撨\”。

          在暢通兩岸航線的同時,平潭充分發揮好對臺區位優勢,通過政策加持,大力培育平潭口岸“空運速度、海運成本”物流品牌。

          2022年,海關等口岸查驗部門全力支持便利通關,中國(福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提供優質服務保障,臺北航線承運機構華信物流為菜鳥公司提供運輸服務,推出“T+3”模式,即從倉庫出去后,實現三天內送到臺灣并完成清關,“雙十一”期間又提檔升級為“T+2”模式,即兩天內送達臺灣并完成清關,創下全國海運、倉庫方面出貨速度和時效“雙第一”佳績。隨著航線服務不斷提升,各路貨源加快在平潭口岸集聚。

          數據顯示,2021年平潭跨境電商保稅進口出區超2000萬票,約占福建省的70%。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對臺出口跨境電扇包裹業務超過50%從平潭口岸出發,彰顯了試驗區開發開放的活力。

          推動產業回歸

          日漸強盛的平潭海運業創造了大量財富,但卻“墻內開花墻外香”,在平潭島登記注冊的航運企業寥寥無幾,造成大量稅收流失。

          2015年,平潭人在外經營的航運業共擁有船舶運力1200萬載重噸,而在試驗區注冊的僅有13家航運企業、37艘船舶、36萬載重噸船舶運力。

          為了吸引海運企業回歸,平潭綜合試驗區政府多措并舉吸引海運業回到平潭。

          2014年,《平潭綜合試驗區促進海運業發展的暫行規定》出臺,后來先后6次對海運業的優惠政策作出制定和完善,鼓勵海運業“走回來”。

          2016年,平潭在全國范圍內首創推出了船舶證書聯合辦理機制,這項舉措在2018年被國務院作為全國自貿區第四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

          2022年,平潭綜合試驗區促投委與交通運輸部東海救助局福州救助基地、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就“嵐臺海上應急救援基地”舉行簽約儀式,致力于打造集裝備研發、裝配、試驗、保障、培訓、交流六大功能為一體的重點項目。

          而為促進發展,平潭也在積極謀劃。根據《平潭綜合試驗區加快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將培育壯大航運物流、海洋漁業等特色產業。預計到2023年,平潭航運運力達到550萬載重噸。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注冊在平潭的航運企業達137家、船舶達452艘、運力達525萬載重噸,分別比優惠政策出臺前的2014年增長15.7倍、20.3倍、36.3倍。目前,平潭總運力規模居全省第一。